自2012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已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的盛事。9月19日,第三屆慈善會之“社區基金會如何助推社會治理創新”研討會上,來自光明新區的社區基金會試點經驗引發廣泛關註,成為本屆慈展會一大亮點。
  試點根植於時代土壤。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但30多年改革開放後,基層治理也面臨諸多新挑戰,進入“深水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作為深圳市2014年改革計劃項目和社會建設“風景林”工程重點項目、光明新區2014年改革“破題之筆”,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在完善社區治理模式、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方面作出了創新性的探索,實現了基層現代化治理的重大突破,也為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治理“本土生長”路徑提供了可複製的樣本。
  先行先試??
  積極探索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新路徑
  作為深圳首個功能新區,光明新區從成立伊始,就承擔著全市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重任。在實現了地區經濟連續保持“有質量的高速增長”的同時,光明新區始終把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扎實有效地推進民生事業發展。
  光明新區率先在全市範圍內成立的5家社區基金會,是新區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全面深化基層治理體系改革的一次重大嘗試。作為新區民生底線工程的有效補充,此舉不僅為社區居民搭建了一個自助、互助的公益平臺,更有效地將社區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通過制定一系列規範的運作機制,在增加社區和福利的同時,有效帶動了社區治理體系的改進,使之更好的為廣大社區居民服務。
  新區黨工委書記張恆春表示,社區基金會作為一種公益慈善組織,在西方國家已走過了上百年的歷史,為吸納企業及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及時幫扶弱勢群體,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光明新區率先試點社區基金會,特別契合新區當前的改革發展實際,能夠為社區群眾搭建一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平臺,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強化基層末梢管理。光明新區將牢牢把握這一重大契機,舉全新區之力強力推進試點各項工作,以此不斷完善新區“一核多元”的社區治理體系,積極探索提升民生服務和保障水平的新路徑。
  創新平臺??
  構建多元共治社區治理新模式
  以課業輔導為切入點,最終長遠規劃並協助歸僑聚集地區營造教育氛圍,是光明新區首個社區基金會項目“金色朝陽——歸僑子女成長服務項目”的使命。
  這是新區社區基金會項目的一個縮影。從今年3月31日,光明新區召開全市社區基金會光明現場會,到現在共募集原始基金1470萬元、首批項目資金近300萬元。5個試點社區基金會按民主決策機制次第推出了首批資助項目,截至9月中旬,新區5家社區基金會資助項目達15個,內容涵蓋了關愛暑期留守兒童、“社區共融”等多種類型。
  這場社區“末梢”治理改革的選擇途徑,恰是基於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雖然深圳乃至全國的社區建設進行了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區治理依然存在兩大困局:一是社區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和配置,政府角色存在錯位;二是社區資源的轉化缺乏治理機制,不能有效帶動社區治理改進。
  作為一種可以把社區治理和社會組織有效結合起來的治理模式,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吸引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透明互助地決定社區資源用於什麼領域以及怎麼使用,讓政府一元治理向多元共治轉變,助推了政府職能轉變。
  值得註意的是,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還突破了“三個限制”,即突破了以往公益基金不允許社區冠名的限制、突破了以往公益基金會側重或僅限於慈善救助的限制、突破了原始基金的門檻限制。
  陽光運作??
  形成現代化的“項目化”資金管理機制
  社區基金會雖然在國外發展已有100年,但在國內是一項新生事物,在發展流程和標準、治理結構和監督機制等方面尚屬空白。
  先行先試中,光明新區將制度建設作為基金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結合實際制定了《光明新區開展社區基金會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7個制度文件,在資金募集、項目運作、基金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符合基層實際的制度體系。其中最核心的三個制度就是《社區基金會管理制度》、《社區基金會財務管理制度》和《社區基金會項目管理制度》。
  6月11日上午,鳳凰社區工作站一間會議室內,14名參與居民議事會的成員通過投票產生了該社區首個社區基金會項目。這僅是項目決策中的一小環。為了保障公益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社區基金會項目管理引入民主決策機制,項目從提出到最後決定實施須經過廣泛收集項目——建立項目遴選庫——秘書處初選——社區黨組織初審——居民議事會議定——理事會決策六個環節。
  與之配套,社區基金會也規定了銀行第三方托管機制,明確了銀行和社區基金會雙方權利和義務;財產獨立機制,保障社區基金會財產和收益獨立性;章程治理機制,建立了理事會依據章程運作基金會的系列制度。
  這“四大機制”為社區基金會的陽光運行、規範化運作打下了基礎,真正做到了可推廣、可示範。
  聲音
  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很大程度觸動了我們原來對於社區治理的概念。以後的社區治理不是一家唱獨角戲,會發動更多社會主體參與,社區基金會可以成為橋梁,把社區資源盤活。光明新區的這種嘗試是非常有意義的。
  北京大學非營利性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 金錦萍
  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可以使許多社會問題在社區層面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的方式解決,在政府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互動推進的治理新體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第三部門主任 陳錦棠
  亮點解讀
  亮點一:
  創新社區治理體系
  在政府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下,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成為基層治理的新補充。
  據瞭解,光明新區5家社區基金會成立後,組織、吸引約200名義工和志願者參與社區公益服務,引導社區企業、居民和社會組織,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的方式參與社區事務,許多問題在社區層面得以解決,有效緩衝了各種社會矛盾。
  亮點二:
  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社區基金會作為一種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是社會自治力量的代表,可以有效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社會職能。
  據統計,光明新區目前已梳理出可交由社區基金會承接的社會職能38項,可整合部門各類資源900餘萬元,確保了政府資源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亮點三:
  優化社區公益服務
  新區社區基金會採用項目運作方式,及時回應社區個性化的服務需求,真正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應”。
  玉律社區外來勞務工占社區總人口的99%,但勞務工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有限。針對這一情況,玉律社區基金會及時推出了“來了就是玉律人”社區共融項目,吸引了約4000餘名勞務工與本地居民的共同參與。
  亮點四:
  延伸社會保障觸角
  社區基金會能夠動員相當的社會資源,彌補政府對弱勢群體保障和服務的供給性缺口,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截至目前,光明新區5家社區基金會設立了針對轄區孤、勞、病、困等各類弱勢群體救助資金近百萬元,組織開展“關愛長者”、“關愛殘疾人”等義工服務,惠及300餘名社區困難居民。
  亮點五:
  豐富公益慈善內涵
  社區基金會具有本地的資源、本地的利益相關者、本地的解決方案三個根本特點。
  據瞭解,光明新區成立以來,累計募集善款6402萬元,其中僅602萬元用於本地救助,占比僅13.8%。5家社區基金會成立後,光明新區用於本地的慈善資源比例將提升到39%,“輸出和內需並重”型的公益慈善模式正逐漸形成。
  撰文:柳艷  (原標題:光明新區社區基金會探路基層現代化治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l44lltkt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